深圳幻海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欢迎您!

商汤港股上市,走出至暗时刻

2023-02-28

【51CTO.com原创稿件】作者丨张洁今天,2021年12月30号,商汤科技二次IPO成功,在港股挂牌上市。据悉,商汤科技最终发售价定为每股3.85港元。据此计算,公司将收取的全球发售所得款项净额估计约为55.52亿港元。至此,在“中国AI四小龙”中,商汤成为首个成功闯关IPO的公司。“一波三折”

【51CTO.com原创稿件】

作者丨张洁

今天,2021 年 12 月 30 号,商汤科技二次 IPO 成功,在港股挂牌上市。

据悉,商汤科技最终发售价定为每股 3.85 港元。据此计算,公司将收取的全球发售所得款项净额估计约为 55.52 亿港元。

至此,在“中国 AI 四小龙”中,商汤成为首个成功闯关 IPO 的公司。

“一波三折”上市路

商汤 IPO 可谓一波三折。实际上,商汤科技是“AI 四小龙”中最晚提交 IPO 招股书,却最早启动上市计划的企业。我们可以复盘一下整体的时间线。

今年 8 月底,商汤科技向港交所提交了招股书,11 月 22 日通过了上市聆讯。此前公告中,商汤科技表示已与上汽香港、广发基金等九名基石投资者订立基石投资协议,后者将合计认购约 4.5 亿美元的发售股份。

12 月 17 日,本是商汤科技在香港联交所正式上市的日子。但只差临门一脚时,商汤科技被迫按下了暂停键。因为美国财政部将商汤科技列入“非 SDN 中国军工复合体企业”名单,美国投资人将被禁止投资商汤科技。在这一事件影响下,IPO 程序中止。

商汤科技对此给出的回应是:“我们认为该决定与相关指控毫无根据,反映了对我公司根本性的误解。科技发展不应该受到地缘政治的影响。”

之后商汤科技很快就重启了赴港 IPO 计划。12 月 20 日,商汤科技在港交所公告称,公司正式重启公开招股。相较之前,本次商汤科技重启招股的基石投资者变动较大。美国投资者被排除在认购全球发售的发售股份之外,基石投资者全部为中资机构。

当前,在互联网行业整体发展放缓的大背景下,美国对中国人工智能公司的打压无疑是雪上加霜。业内人士认为,在市场饱和、美国打压的内忧外患下,商汤科技如在港股正式上市,完成鱼跃龙门,会是 AI 行业内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无疑,商汤成功了。

上市只是一个“开始”

根据 Crunchbase 统计,过去 8 年里约 1800 家计算机视觉创始公司获得风险投资超 150 亿美元。仅就中国市场来说,计算机视觉行业市场规模发展也相当迅速,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2020 年我国计算机视觉产品的市场规模占整个人工智能行业的 57%。

作为一家专注于计算机视觉软件的人工智能公司,成立于 2014 年的商汤科技业务涵盖智慧商业、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能汽车四大板块。

商汤的成长可以说折射着国内 AI 行业的发展履迹。当整个 AI 行业站在资本风口时,商汤科技的融资节奏进入高频阶段,其超强的融资能力彰显无遗。创立至今,商汤科技已经完成 12 轮融资,融资总金额达到 52 亿美元。

然而,与这种迅猛的融资节奏形成对比的是,其营收状况并不尽如人意。

据招股书显示,2018 年、2019 年及 2020 年,商汤科技的营收分别为 18.5 亿元、30.3 亿元、34.5 亿元。同样在 2018 年 -2020 年,商汤科技分别净亏损 34.33 亿元、49.68 亿元、121.58 亿元。

入不敷出的困境也是商汤选择赴港上市 IPO、缓解经营压力的导火线之一。而此次上市成功并非故事的终局,反而是新篇章的开启。如何在高额研发投入与持续亏损的情况下,展现出与之匹配的切实增长,是以商汤科技为代表的 AI 企业所共同面临的挑战。

据商汤科技财报数据,从企业支出的角度来看,研发投入正在成为公司营收占比中越来越高的一部分。

在 2021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商汤科技展示并正式推出其人工智能的集大成者——AI 大装置 SenseCore。超大规模算力、丰富算法模型、全链路 AI 开发工具,这些商汤沉淀了 7 年之久的能力,都被整合到 AI 大装置中,并打通了算力、算法和平台之间的连接与协同,构建成一整套端到端的架构体系。

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港中文 - 商汤联合实验室主任林达华这样描述:AI 大装置“标志着商汤科技内部的 AI 研发和生产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是将原来基于项目的定制化开发转向规模化落地的关键一步”。这种通用性 AI 基础设施为实现 AI 模型量产的自动化、集约化提供了可能,为实现人工智能的规模效应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走出至暗时刻:对国内 AI 企业的启发

曾与商汤科技并称为中国“AI 四小龙”的旷视科技、云从科技、依图科技在上市这条路上依旧在艰难跋涉。

云从科技和旷视科技选择在 A 股上市,分别于 7 月 20 日、9 月 9 日在上交所获批,但尚未正式注册。2020 年 11 月申请上交所上市的依图则在今年 7 月终止了 IPO 进程。值得关注的是,这几家企业同样被美国拉入了黑名单。

四小龙上市之路的曲折多舛,撇开外因作用,折射的更多是整个 AI 行业在商业化之路上的步履维艰。

AI 发展几经起落,与其烧钱快、落地难的现实不无关系。以 AI 四小龙为例,他们同处计算机视觉领域,创业之初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落地场景也较多地集中在安防和金融领域,要寻求发展,开发更多的产品解决方案和落地场景是刚需。但要在更为细分的赛道力求落地无疑是更大的挑战,在持续的业务扩张、高昂的研发投入下,落地不及预期的阴影始终没有散去。

商业化模式的探索要求更深入业务、更深入行业。对于企业来说,就要在重视前沿算法研发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算法和商业应用的融合,在产业落地的深水区,寻求和其他行业用户、合作伙伴共建生态,实现价值闭环。

就像商汤集团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 CEO 徐立博士在上市仪式致辞中所说的:“当我们看到了技术的巨大突破,商汤人希望推动技术落地,用技术突破去重新定义场景和模式,去刷新大众对于人工智能的认知。商汤人始终坚信人工智能技术变革带来增量价值,必将推动普惠和公平的智能时代到来。我们将和投资者、合作伙伴一起,推动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的建设,赋能百业,普惠众人。用我百点热,耀出千分光。”

结语 

对于在人工智能市场上的玩家,总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如何在至暗时刻依旧手握星火是每家企业在通往远路上必须思索的命题。

【51CTO原创稿件,合作站点转载请注明原文作者和出处为51CT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