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幻海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欢迎您!

写过25W行代码,3个操作系统:我如何做架构设计来降低代码复杂度?

2023-02-27

 一、前言斯坦福教授、Tcl语言发明者JohnOusterhout的著作《APhilosophyofSoftwareDesign》[1],自出版以来,好评如潮。JohnOusterhout累计写过25万行代码,是3个操作系统的重要贡献者,这些原则可以视为作者编程经验的总结。按照IT图书出版

 

一、前言

斯坦福教授、Tcl语言发明者John Ousterhout 的著作《A Philosophy of Software Design》[1],自出版以来,好评如潮。

John Ousterhout累计写过25万行代码,是3个操作系统的重要贡献者,这些原则可以视为作者编程经验的总结。

按照IT图书出版的惯例,如果冠名为“实践”,书中内容关注的是某项技术的细节和技巧;冠名为“艺术”,内容可能是记录优秀作品的设计过程和经验;而冠名为“哲学”,则是一些通用的原则和方法论,这些原则方法论串起来,能够形成一个体系。正如“知行合一”、“世界是由原子构成的”、“我思故我在”,这些耳熟能详的句子能够一定程度上代表背后的人物和思想。用一句话概括《A Philosophy of Software Design》,软件设计的核心在于降低复杂性 。

本篇文章是围绕着“降低复杂性”这个主题展开的,很多重要的结论来源于John Ousterhout,笔者觉得很有共鸣,就做了一些相关话题的延伸、补充了一些实例。虽说是“一般原则”,也不意味着是绝对的真理,整理出来,只是为了引发大家对软件设计的思考。

二、如何定义复杂性

关于复杂性,尚无统一的定义,从不同的角度可以给出不同的答案。可以用数量来度量,比如芯片集成的电子器件越多越复杂( 不一定对 );按层次性[2]度量,复杂度在于层次的递归性和不可分解性。在信息论中,使用熵来度量信息的不确定性。

John Ousterhout选择从认知的负担和开发工作量的角度来定义软件的复杂性,并且给出了一个复杂度量公式:

子模块的复杂度C p 乘以该模块对应的开发时间权重值 t p ,累加后得到系统的整体复杂度C。系统整体的复杂度并不简单等于所有子模块复杂度的累加,还要考虑开发维护该模块所花费的时间在整体时间中的占比( 对应权重值 t p )。也就是说,即使某个模块非常复杂,如果很少使用或修改,也不会对系统的整体复杂度造成大的影响。

子模块的复杂度 C p 是一个经验值,它关注几个现象:

  • 修改扩散 ,修改时有连锁反应。

  • 认知负担 ,开发人员需要多长时间来理解功能模块。

  • 不可知 ( Unknown Unknowns ),开发人员在接到任务时,不知道从哪里入手。

造成复杂的原因一般是代码依赖和晦涩( Obscurity )。其中,依赖是指某部分代码不能被独立地修改和理解,必定会牵涉到其他代码。代码晦涩,是指从代码中难以找到重要信息。

三、解决复杂性的一般原则

首先,互联网行业的软件系统,很难一开始就做出完美的设计,通过一个个功能模块衍生迭代,系统才会逐步成型。对于现存的系统,也很难通过一个大动作,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问题。系统设计是需要持续投入的工作,通过细节的积累,最终得到一个完善的系统。因此,好的设计是日拱一卒的结果,在日常工作中要重视设计和细节的改进。

其次,专业化分工和代码复用促成了软件生产率的提升。比如硬件工程师、软件工程师( 底层、应用、不同编程语言 )可以在无需了解对方技术背景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开发;同一领域服务可以支撑不同的上层应用逻辑等等。其背后的思想,无非是通过将系统分成若干个水平层、明确每一层的角色和分工,来降低单个层次的复杂性。同时,每个层次只要给相邻层提供一致的接口,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实现,这就为软件重用提供了支持。分层是解决复杂性问题的重要原则。

第三,与分层类似,分模块是从垂直方向来分解系统。分模块最常见的应用场景,是如今广泛流行的微服务。分模块降低了单模块的复杂性,但是也会引入新的复杂性,例如模块与模块的交互,后面的章节会讨论这个问题。这里,我们将第三个原则确定为分模块。

最后,代码能够描述程序的工作流程和结果,却很难描述开发人员的思路,而注释和文档可以。此外,通过注释和文档,开发人员在不阅读实现代码的情况下,就可以理解程序的功能,注释间接促成了代码抽象。好的注释能够帮助解决软件复杂性问题,尤其是认知负担和不可知问题( Unknown Unknowns )。

四、解决复杂性之日拱一卒

4.1 拒绝战术编程

战术编程致力于完成任务,新增加特性或者修改Bug时,能解决问题就好。这种工作方式,会逐渐增加系统的复杂性。如果系统复杂到难以维护时,再去重构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很可能会影响新功能的迭代。

战略编程,是指重视设计并愿意投入时间,短时间内可能会降低工作效率,但是长期看,会增加系统的可维护性和迭代效率。

设计系统时,很难在开始阶段就面面俱到。好的设计应该体现在一个个小的模块上,修改Bug时,也应该抱着设计新系统的心态,完工后让人感觉不到“修补”的痕迹。 经过累积,最终形成一个完善的系统。从长期看,对于中大型的系统,将日常开发时间的10%-15%用于设计是值得的。有一种观点认为,创业公司需要追求业务迭代速度和节省成本,可以容忍糟糕的设计,这是用错误的方法去追求正确的目标。降低开发成本最有效的方式是雇佣优秀的工程师,而不是在设计上做妥协。

4.2 设计两次

为一个类、模块或者系统的设计提供两套或更多方案,有利于我们找到最佳设计。以我们日常的技术方案设计为例,技术方案本质上需要回答两个问题,其一,为什么该方案可行?其二,在已有资源限制下,为什么该方案是最优的?为了回答第一个问题,我们需要在技术方案里补充架构图、接口设计和时间人力估算。而要回答第二个问题,需要我们在关键点或争议处提供二到三种方案,并给出建议方案,这样才有说服力。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花费很多的时间准备第一个问题,而忽略第二个问题。其实,回答好第二个问题很重要,大型软件的设计已经复杂到没人能够一次就想到最佳方案,一个仅仅“可行”的方案,可能会给系统增加额外的复杂性。对聪明人来说,接受这点更困难,因为他们习惯于“一次搞定问题”。但是聪明人迟早也会碰到自己的瓶颈,在低水平问题上徘徊,不如花费更多时间思考,去解决真正有挑战性的问题。

五、解决复杂性之分层

5.1 层次和抽象

软件系统由不同的层次组成,层次之间通过接口来交互。在严格分层的系统里,内部的层只对相邻的层次可见,这样就可以将一个复杂问题分解成增量步骤序列。由于每一层最多影响两层,也给维护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分层系统最有名的实例是TCP/IP网络模型。

在分层系统里,每一层应该具有不同的抽象。TCP/IP模型中,应用层的抽象是用户接口和交互;传输层的抽象是端口和应用之间的数据传输;网络层的抽象是基于IP的寻址和数据传输;链路层的抽象是适配和虚拟硬件设备。如果不同的层具有相同的抽象,可能存在层次边界不清晰的问题。

5.2 复杂性下沉

不应该让用户直面系统的复杂性,即便有额外的工作量,开发人员也应当尽量让用户使用起来更简单。如果一定要在某个层次处理复杂性,这个层次越低越好。举个例子,Thrift接口调用时,数据传输失败需要引入自动重试机制,重试的策略显然在Thrift内部封装更合适,开放给用户( 下游开发人员 )会增加额外的使用负担。与之类似的是系统里随处可见的配置参数( 通常写在XML文件里 ),在编程中应当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用户( 下游开发人员 )一般很难决定哪个参数是最优的,如果一定要开放参数配置,最好给定一个默认值。

复杂性下沉,并不是说把所有功能下移到一个层次,过犹不及。如果复杂性跟下层的功能相关,或者下移后,能大大下降其他层次或整体的复杂性,则下移。

5.3 异常处理

异常和错误处理是造成软件复杂的罪魁祸首之一。有些开发人员错误的认为处理和上报的错误越多越好,这会导致过度防御性的编程。如果开发人员捕获了异常并不知道如何处理,直接往上层扔,这就违背了封装原则。

降低复杂度的一个原则就是尽可能减少需要处理异常的可能性。而最佳实践就是确保错误终结,例如删除一个并不存在的文件,与其上报文件不存在的异常,不如什么都不做。确保文件不存在就好了,上层逻辑不但不会被影响,还会因为不需要处理额外的异常而变得简单。

六、解决复杂性之分模块

分模块是解决复杂性的重要方法。理想情况下,模块之间应该是相互隔离的,开发人员面对具体的任务,只需要接触和了解整个系统的一小部分,而无需了解或改动其他模块。

6.1 深模块和浅模块

深模块( Deep Module )指的是拥有强大功能和简单接口的模块。深模块是抽象的最佳实践,通过排除模块内部不重要的信息,让用户更容易理解和使用。

Unix操作系统文件I/O是典型的深模块,以Open函数为例,接口接受文件名为参数,返回文件描述符。但是这个接口的背后,是几百行的实现代码,用来处理文件存储、权限控制、并发控制、存储介质等等,这些对用户是不可见的。

int open(const char* path, int flags, mode_t permissions); 
  • 1.

与深模块相对的是浅模块( Shallow Module ),功能简单,接口复杂。通常情况下,浅模块无助于解决复杂性。因为他们提供的收益( 功能 )被学习和使用成本抵消了。以Java I/O为例,从I/O中读取对象时,需要同时创建三个对象FileInputStream、BufferedInputStream、ObjectInputStream,其中前两个创建后不会被直接使用,这就给开发人员造成了额外的负担。默认情况下,开发人员无需感知到BufferedInputStream,缓冲功能有助于改善文件I/O性能,是个很有用的特性,可以合并到文件I/O对象里。假如我们想放弃缓冲功能,文件I/O也可以设计成提供对应的定制选项。

FileInputStream fileStream = new FileInputStream(fileName); 
BufferedInputStream bufferedStream = new BufferedInputStream(fileStream); 
ObjectInputStream objectStream = new ObjectInputStream(bufferedStream); 
  • 1.
  • 2.
  • 3.

关于浅模块有一些争议,大多数情况是因为浅模块是不得不接受的既定事实,而不见得是因为合理性。当然也有例外,比如领域驱动设计里的防腐层,系统在与外部系统对接时,会单独建立一个服务或模块去适配,用来保证原有系统技术栈的统一和稳定性。

6.2 通用和专用

设计新模块时,应该设计成通用模块还是专用模块?一种观点认为通用模块满足多种场景,在未来遇到预期外的需求时,可以节省时间。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未来的需求很难预测,没必要引入用不到的特性,专用模块可以快速满足当前的需求,等有后续需求时再重构成通用的模块也不迟。

以上两种思路都有道理,实际操作的时候可以采用两种方式各自的优点,即在功能实现上满足当前的需求,便于快速实现;接口设计通用化,为未来留下余量。举个例子。

void backspace(Cursor cursor); 
void delete(Cursor cursor); 
void deleteSelection(Selection selection); 
 
//以上三个函数可以合并为一个更通用的函数 
void delete(Position start, Position end); 
  • 1.
  • 2.
  • 3.
  • 4.
  • 5.
  • 6.

设计通用性接口需要权衡,既要满足当前的需求,同时在通用性方面不要过度设计。一些可供参考的标准:

  • 满足当前需求最简单的接口是什么?在不减少功能的前提下,减少方法的数量,意味着接口的通用性提升了。

  • 接口使用的场景有多少?如果接口只有一个特定的场景,可以将多个这样的接口合并成通用接口。

  • 满足当前需求情况下,接口的易用性如何?如果接口很难使用,意味着我们可能过度设计了,需要拆分。

6.3 信息隐藏

信息隐藏是指,程序的设计思路以及内部逻辑应当包含在模块内部,对其他模块不可见。如果一个模块隐藏了很多信息,说明这个模块在提供很多功能的同时又简化了接口,符合前面提到的深模块理念。软件设计领域有个技巧,定义一个“大”类有助于实现信息隐藏。这里的“大”类指的是,如果要实现某功能,将该功能相关的信息都封装进一个类里面。

信息隐藏在降低复杂性方面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简化模块接口,将模块功能以更简单、更抽象的方式表现出来,降低开发人员的认知负担;二是减少模块间的依赖,使得系统迭代更轻量。举个例子,如何从B+树中存取信息是一些数据库索引的核心功能,但是数据库开发人员将这些信息隐藏了起来,同时提供简单的对外交互接口,也就是SQL脚本,使得产品和运营同学也能很快地上手。并且,因为有足够的抽象,数据库可以在保持外部兼容的情况下,将索引切换到散列或其他数据结构。

与信息隐藏相对的是信息暴露,表现为:设计决策体现在多个模块,造成不同模块间的依赖。举个例子,两个类能处理同类型的文件。这种情况下,可以合并这两个类,或者提炼出一个新类( 参考《重构》[3]一书 )。工程师应当尽量减少外部模块需要的信息量。

6.4 拆分和合并

两个功能,应该放在一起还是分开?“不管黑猫白猫”,能降低复杂性就好。这里有一些可以借鉴的设计思路:

  • 共享信息的模块应当合并,比如两个模块都依赖某个配置项。

  • 可以简化接口时合并,这样可以避免客户同时调用多个模块来完成某个功能。

  • 可以消除重复时合并,比如抽离重复的代码到一个单独的方法中。

  • 通用代码和专用代码分离,如果模块的部分功能可以通用,建议和专用部分分离。举个例子,在实际的系统设计中,我们会将专用模块放在上层,通用模块放在下层以供复用。

七、解决复杂性之注释

注释可以记录开发人员的设计思路和程序功能,降低开发人员的认知负担和解决不可知( Unkown Unkowns )问题,让代码更容易维护。通常情况下,在程序的整个生命周期里,编码只占了少部分,大量时间花在了后续的维护上。有经验的工程师懂得这个道理,通常也会产出更高质量的注释和文档。

注释也可以作为系统设计的工具,如果只需要简单的注释就可以描述模块的设计思路和功能,说明这个模块的设计是良好的。另一方面,如果模块很难注释,说明模块没有好的抽象。

7.1 注释的误区

关于注释,很多开发者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也是造成大家不愿意写注释的原因。比如“好代码是自注释的”、“没有时间”、“现有的注释都没有用,为什么还要浪费时间”等等。这些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好代码是自注释的”只在某些场景下是合理的,比如为变量和方法选择合适的名称,可以不用单独注释。但是更多的情况,代码很难体现开发人员的设计思路。此外,如果用户只能通过读代码来理解模块的使用,说明代码里没有抽象。好的注释可以极大地提升系统的可维护性,获取长期的效率,不存在“没有时间”一说。注释也是一种可以习得的技能,一旦习得,就可以在后续的工作中应用,这就解决了“注释没有用”的问题。

7.2 使用注释提升系统可维护性

注释应当能提供代码之外额外的信息,重视What和Why,而不是代码是如何实现的( How),最好不要简单地使用代码中出现过的单词。

根据抽象程度,注释可以分为低层注释和高层注释,低层次的注释用来增加精确度,补充完善程序的信息,比如变量的单位、控制条件的边界、值是否允许为空、是否需要释放资源等。高层次注释抛弃细节,只从整体上帮助读者理解代码的功能和结构。这种类型的注释更好维护,如果代码修改不影响整体的功能,注释就无需更新。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兼顾细节和抽象。低层注释拆散与对应的实现代码放在一起,高层注释一般用于描述接口。

注释先行,注释应该作为设计过程的一部分,写注释最好的时机是在开发的开始环节,这不仅会产生更好的文档,也会帮助产生好的设计,同时减少写文档带来的痛苦。开发人员推迟写注释的理由通常是:代码还在修改中,提前写注释到时候还得再改一遍。这样的话就会衍生两个问题:

  • 首先,推迟注释通常意味着根本就没有注释。一旦决定推迟,很容易引发连锁反应,等到代码稳定后,也不会有注释这回事。这时候再想添加注释,就得专门抽出时间,客观条件可能不会允许这么做。

  • 其次,就算我们足够自律抽出专门时间去写注释,注释的质量也不会很好。我们潜意识中觉得代码已经写完了,急于开展下一个项目,只是象征性地添加一些注释,无法准确复现当时的设计思路。

避免重复的注释。如果有重复注释,开发人员很难找到所有的注释去更新。解决方法是,可以找到醒目的地方存放注释文档,然后在代码处注明去查阅对应文档的地址。如果程序已经在外部文档中注释过了,不要在程序内部再注释了,添加注释的引用就可以了。

注释属于代码,而不是提交记录。一种错误的做法是将功能注释放在提交记录里,而不是放在对应代码文件里。因为开发人员通常不会去代码提交记录里去查看程序的功能描述,很不方便。

7.3 使用注释改善系统设计

良好的设计基础是提供好的抽象。在开始编码前编写注释,可以帮助我们提炼模块的核心要素:模块或对象中最重要的功能和属性。这个过程促进我们去思考,而不是简单地堆砌代码。另一方面,注释也能够帮助我们检查自己的模块设计是否合理,正如前文中提到,深模块提供简单的接口和强大的功能,如果接口注释冗长复杂,通常意味着接口也很复杂;注释简单,意味着接口也很简单。在设计的早期注意和解决这些问题,会为我们带来长期的收益。

八、后记

有经验的工程师看到这些观点会有共鸣,一些著作如《代码大全》、《领域驱动设计》也会有类似的观点。 所以本文中提到的原则和方法具有一定实操和指导价值。 对于很难有定论的问题,也可以在实践中去探索。

关于原则和方法论,既不必刻意拔高,也不要嗤之以鼻。 指导实践的不是更多的实践,而是实践后的总结和思考。 应用原则和方法论实质是借鉴已有的经验,可以减少我们自行摸索的时间 。探索新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适应新的场景,但是新方法本身需要经过时间检验。

九、参考文档

[1] John Ousterhout.  A philosophy of software design . Yaknyam Press, 2018.

[2] 梅拉尼·米歇尔. 复杂.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6.

[3] Martin Fowler.   Refactoring: Improving the Design of Existing Code ( 2nd Edition )   . Addison-Wesley Signature Series, 2018.

作者介绍

政华,顺谱,陶鑫,美团打车调度系统工程团队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