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亚马逊、谷歌母公司Alphabet分别发布了2022年度业绩报告。微软也在1月25日公布了2023财年二季度 (2022年四季度)财报。
美国三大云巨头的业绩随之出炉:
亚马逊AWS 2022年总营收801亿美元,同比增长29.4%。2022年营业利润228亿美元,营业利润率为28.7%,相比2021年的29.8%下滑1.1%。
微软云2022年总营收分成两部分:智能云(云、企业服务)2022年营收818亿美元,同比增长21.1%,营业利润率42.0%;生产力与业务流程(企业软件)年营收194亿美元,同比增长59.0%,营业利润率未公布。
谷歌云2022年总营收263亿美元,同比增长37.3%。营业利润为-30亿美元,营业利润率为-11.3%,相比2021年的-16.5%改善5.2%。
总的来说,尽管2022年美国企业美元计价的全球收入普遍缩水6%-8%,但美国云服务商仍然交出了一份高增长、高利润的业绩报告。其中,微软云、谷歌云的利润水平,相比2021年甚至还有小幅改善。
反观中国云服务商的营收和利润,与美国云服务商长期存在差距,且这个差距还在拉大。
以国内云计算“优等生”阿里云为例,阿里云2022财年营收(2021年4月到2022年3月底)为745.68亿元,并实现了成立13年来首次年度盈利,从2021财年的亏损22.51亿元,改善为2022财年的盈利11.46亿元。
但这种盈利并未持续。
财报显示,阿里云2022年第一季度营收为189.7亿元,经调整EBITA利润率为1%;2022年第二季度营收为176.85亿元,经营亏损为13亿元,经调整EBITA为2.47亿元。
与亚马逊AWS相比,阿里云的年营收约为AWS的1/10,营业利润率比AWS低约28%。
事实上,中国云服务商的盈利能力始终备受质疑。同样是靠“云”挣钱,为何国内厂商比国际同行挣钱难得多?
1.互联网客户需求疲软,国内云厂商失速
云计算一直被认为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互联网企业的“第二增长曲线”。然而,从2021年开始,高增长的阿里云、腾讯云开始一路下滑。
阿里巴巴2022年二季度财报显示,云计算收入增速下滑至10%,创历年新低,经营利润率转正为负。
腾讯财报的发布,再次给了行业一记暴击:2022年二季度,腾讯云企业服务收入,同比负增长。
“增长放缓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宏观经济活动放缓、互联网大客户收入下降、中国互联网客户需求疲软”,阿里高管对收入增速不佳如此解释道。
事实上,不只阿里云,国内众多云服务商来自互联网企业云服务的营收权重都很大。
数据显示,阿里云截至2021年底,互联网行业客户收入占比为48%。
据腾讯2022Q1电话会议:云业务的营收50%来自其他互联网公司,40%来自金融和制造业等传统企业及政府部门。
如此客户结构,在互联网行业景气度周期中,当然是乘风而起。
然而2020年之后,一方面,互联网自身增长红利见顶;另一方面,国内监管趋严,在线教育、游戏等用云大户领域,或多或少被按住。
这样一来,国内云服务商的增长自然也同步受影响。
不可否认,互联网企业作为第一大客户需求疲软,是国内云厂商失速的直接原因,但这是唯一的原因吗?
2.成本高、模式重,国内云服务商难“节流”
在美国云服务商中,亚马逊AWS和微软Azure利润率长期维持在30%以上,而国内云服务商盈利却极其艰难。
之所以会这样,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海内外的成本结构不同。
众所周知,云业务的支出大头之一是IDC成本(带宽成本+机架成本)。
国内云厂商每年需要缴纳巨额的带宽使用费给运营商。以金山云为例,其IDC成本占比达60%+。
而海外云厂商却可以自建网络,IDC成本的负担远远小于国内。
例如,谷歌从2010年开始逐渐建造自己的海底光缆,其2016年启用的“Faster”,甚至成为了当时史上最快的海底光缆。
如此一来,谷歌不仅可以用上自家网络,甚至还可以当老板,通过向被服务企业收数据传输费,消化掉部分IDC成本。
除了成本结构,产品形态结构,国内外也相距甚远。
根据云资源的共享程度,云计算服务可以简单分为公有云、混合云,私有云三大类。简单理解,就相当于群租、合租和整租:
数据显示,2019年之前国内云市场由私有云主导,目前公有云业务有所提高,但私有云占比仍达43%;相比之下,美国以公有云为主,占比接近70%。
对云厂商来说,客户青睐私有云是一件棘手的事情。
这意味着要针对每一个客户,建造独立的“房间”,既要当“设计师”——贴身服务做个性化定制,又要当“施工队”——做总集成商。
不仅十分耗费时间和成本,还无法通过标准化实现规模化效益。
总的来看,当下云厂商国内的成本结构和产品结构,很难“节流”。
3.拓展中腰部市场面临众多挑战
事实上,中美双方国情不同,业务模式不同,且不在同一条水平线,美国云厂商的高增长、高利润无法简单复制,中国云厂商需要找到自己的节奏。
随着互联网进入冬天,云计算增速放缓,资本市场更注重利润,国内云厂商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厂商必须想出更多办法来谋求利润空间。
自去年开始,国内各大云厂商开启变阵。
阿里云智能中国区总裁黄海清提出,将销售重点放在高质量自主产品上,重视利润。
腾讯总裁刘炽平在财报会上表示,云业务接下来要从不惜一切代价地增加收入,转向提高增长质量,从而提升利润率。
具体做法包括:推广更多标准化的自研产品,而不是为每个客户投一大堆资源为他们定制云业务。
同时,除大客户之外,腰部客户、行业客户、区域客户也要覆盖。
华为轮值董事长、CFO孟晚舟表示,2022年对于华为来说,增长是一个方面,但更强调核心竞争力。华为将围绕云战略,加速全球数据中心和网络的部署。
一系列动向的背后,都透露出了一个事实:
云厂商面临的环境比前几年更严峻,头部容易挖掘的客户已被挖得差不多,必须要下沉到中腰部客户进行拓客。
正因如此,体量大价值高的政务市场和客户众多的中小企业与传统行业,成为这一阶段竞争的重点。
但这块骨头并不好啃。
政务领域,需要极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对那些身具互联网属性的云厂商们而言是最难争取的。
毕竟“国家队”天翼云、移动云、联通云,依靠政务市场的订单,近年来均取得了超过100%的增长速度,而BAT们依靠“一元钱”、“一分钱”的竞价投标依然抢不下多少订单,于他们而言政务领域虽是“高分题”却很难抢到。
传统行业领域,需要根据行业特点做定制化的落地方案。但这一切出发的起点,是市场主体本身要有数字化转型意识。
传统行业的用户习惯培养,比起之前互联网客户的需求满足要困难和漫长得多。
由此一来,下游需求端的接力加速释放,确定性不强。
这在数据上也有反馈,以阿里云来说,2022Q1-Q2,来自非互联网客户的收入占比从52%提升至53%,但其营收绝对值却是下降的——从98.6亿降到93.7亿。
拓展客户数量走入瓶颈,那让现有的“忠诚客户”多掏钱,可不可行呢?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云厂商从IaaS到PaaS/SaaS的一条龙服务,特别是“PaaS+SaaS”的服务能力。
据Gartner数据,截止2021年,中国云计算市场PaaS+SaaS只占35%,IaaS占63.6%。
众所周知,IaaS层提供的是最为基础的服务,高度同质化。而云厂商为了留住客户,需要在价格上妥协。
就国内而言,目前的价格基本趋同,没多少利润空间。
基于此,在IaaS基础上搭载PaaS/SaaS的差异化技术服务,是腾挪利润空间的常规操作——IaaS毛利率10-15%,PaaS毛利率50%,SaaS毛利率70%。
从需求的角度来说,SaaS也是IaaS、PaaS的需求之源,SaaS生态越繁荣,IaaS、PaaS的需求越大。
但从过去中国SaaS生态市场来看,相比美国是“落后十年,十倍差距”,贫瘠的SaaS生态让国内的IaaS和PaaS厂商普遍“生意难做”。
而且随着PaaS层面Docker、K8S等容器技术的支持,如今PaaS/SaaS服务一定程度上可以脱离IaaS,“捆绑服务”逻辑崩塌。
4.结语
如此看来,利润率低、盈利难的问题,对于目前的国内云厂商们来说,短期难解。
面对下行的宏观环境和日益加剧的竞争环境,国内云厂商想要“鲤鱼跃龙门”,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此时此刻,或许只有找准路线、埋头啃下硬骨头,才能静待到勃发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