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大概在两年前我写过一篇 撸了一个 Feign 增强包,当时准备是利用 SpringBoot + K8s 构建应用,这个库可以类似于 SpringCloud 那样结合 SpringBoot 使用声明式接口来达到服务间通讯的目的。
但后期由于技术栈发生变化(改为 Go),导致该项目只实现了基本需求后就搁置了。
巧合的时最近内部有部分项目又计划采用 SpringBoot + K8s 开发,于是便着手继续维护;现已经内部迭代了几个版本比较稳定了,也增加了一些实用功能,在此分享给大家。
https://github.com/crossoverJie/feign-plus。
首先是新增了一些 features:
- 更加统一的 API。
- 统一的请求、响应、异常日志记录。
- 自定义拦截器。
- Metric 支持。
- 异常传递。
示例
结合上面提到的一些特性做一些简单介绍,统一的 API 主要是在使用层面:
在上一个版本中声明接口如下:
@FeignPlusClient(name = "github", url = "${github.url}")
public interface Github {
@RequestLine("GET /repos/{owner}/{repo}/contributors")
List<GitHubRes> contributors(@Param("owner") String owner, @Param("repo") String repo);
}
- 1.
- 2.
- 3.
- 4.
- 5.
其中的 @RequestLine 等注解都是使用 feign 包所提供的。
这次更新后改为如下方式:
@RequestMapping("/v1/demo")
@FeignPlusClient(name = "demo", url = "${feign.demo.url}", port = "${feign.demo.port}")
public interface DemoApi {
@GetMapping("/id")
String sayHello(@RequestParam(value = "id") Long id);
@GetMapping("/id/{id}")
String id(@PathVariable(value = "id") Long id);
@PostMapping("/create")
Order create(@RequestBody OrderCreateReq req);
@GetMapping("/query")
Order query(@SpringQueryMap OrderQueryDTO dto);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熟悉的味道,基本都是 Spring 自带的注解,这样在使用上学习成本更低,同时与项目中原本的接口写法保持一致。
@SpringQueryMap(top.crossoverjie.feign.plus.contract.SpringQueryMap) 是由 feign-plus 提供,其实就是从 SpringCloud 中 copy 过来的。
我这里写了两个 demo 来模拟调用:
provider: 作为服务提供者提供了一系列接口供消费方调用,并对外提供了一个 api 模块。
demo:作为服务消费者依赖 provider-api 模块,根据其中声明的接口进行远程调用。
配置文件:
server:
port: 8181
feign:
demo:
url : http://127.0.0.1
port: 8080
logging:
level:
top:
crossoverjie: debug
management:
endpoints:
web:
base-path: /actuator
exposure:
include: '*'
metrics:
distribution:
percentiles:
all: 0.5,0.75,0.95,0.99
export:
prometheus:
enabled: true
step: 1m
spring:
application:
name: demo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当我们访问 http://127.0.0.1:8181/hello/2 接口时从控制台可以看到调用结果:
日志记录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 feign-plus 会用 debug 记录请求/响应结果,如果需要打印出来时需要将该包下的日志级别调整为 debug:
logging:
level:
top:
crossoverjie: debug
- 1.
- 2.
- 3.
- 4.
由于内置了拦截器,也可以自己继承 top.crossoverjie.feign.plus.log.DefaultLogInterceptor 来实现自己的日志拦截记录,或者其他业务逻辑。
@Component
@Slf4j
public class CustomFeignInterceptor extends DefaultLogInterceptor {
@Override
public void request(String target, String url, String body) {
super.request(target, url, body);
log.info("request");
}
@Override
public void exception(String target, String url, FeignException feignException) {
super.exception(target, url, feignException);
}
@Override
public void response(String target, String url, Object response) {
super.response(target, url, response);
log.info("response");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监控 metric
feign-plus 会自行记录每个接口之间的调用耗时、异常等情况。
访问 http://127.0.0.1:8181/actuator/prometheus 会看到相关埋点信息,通过 feign_call* 的 key 可以自行在 Grafana 配置相关面板,类似于下图:
异常传递
rpc(远程调用)要使用起来真的类似于本地调用,异常传递必不可少。
// provider
public Order query(OrderQueryDTO dto) {
log.info("dto = {}", dto);
if (dto.getId().equals("1")) {
throw new DemoException("provider test exception");
}
return new Order(dto.getId());
}
// consumer
try {
demoApi.query(new OrderQueryDTO(id, "zhangsan"));
} catch (DemoException e) {
log.error("feignCall:{}, sourceApp:[{}], sourceStackTrace:{}", e.getMessage(), e.getAppName(), e.getDebugStackTrace(), e);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比如 provider 中抛出了一个自定义的异常,在 consumer 中可以通过 try/catch 捕获到该异常。
为了在 feign-plus 中实现该功能需要几个步骤:
- 自定义一个通用异常。
- 服务提供方需要实现一个全局拦截器,当发生异常时统一对外响应数据。
- 服务消费方需要自定义一个异常解码器的 bean。
这里我在 provider 中自定义了一个 DemoException:
通常这个类应该定义在公司内部的通用包中,这里为了演示方便。
接着定义了一个 HttpStatus 的类用于统一对外响应。
@Data
@AllArgsConstructor
@NoArgsConstructor
public class HttpStatus {
private String appName;
private int code;
private String message;
private String debugStackTrace;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这个也应该放在通用包中。
然后在 provider 中定义全局异常处理:
当出现异常时便会返回一个 http_code=500 的数据:
到这一步又会出现一个引战话题:HTTP 接口返回到底是全部返回 200 然后通过 code 来来判断,还是参考 http_code 进行返回?
这里不做过多讨论,具体可以参考耗子叔的文章: “一把梭:REST API 全用 POST”
feign-plus 默认采用的 http_code !=200 才会认为发生了异常。
而这里的 http_status 也是参考了 Google 的 api 设计:
具体可以参考这个链接: https://cloud.google.com/apis/design/errors#propagating_errors。
然后定义一个异常解析器:
@Configuration
public class FeignExceptionConfig {
@Bean
public FeignErrorDecoder feignExceptionDecoder() {
return (methodName, response, e) -> {
HttpStatus status = JSONUtil.toBean(response, HttpStatus.class);
return new DemoException(status.getAppName(), status.getCode(), status.getMessage(), status.getDebugStackTrace());
};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通常这块代码也是放在基础包中。
这样当服务提供方抛出异常时,消费者便能成功拿到该异常:
实现原理
实现原理其实也比较简单,了解 rpc 原理的话应该会知道,服务提供者返回的异常调用方是不可能接收到的,这和是否由一种语言实现也没关系。
毕竟两个进程之间的栈是完全不同的,不在一台服务器上,甚至都不在一个地区。
所以 provider 抛出异常后,消费者只能拿到一串报文,我们只能根据这段报文解析出其中的异常信息,然后再重新创建一个内部自定义的异常(比如这里的 DemoException),也就是我们自定义异常解析器所干的事情。
下图就是这个异常传递的大致流程:
code message 模式
由于 feign-plus 默认是采用 http_code != 200 的方式来抛出异常的,所以采用 http_code=200, code message 的方式响应数据将不会传递异常,依然会任务是一次正常调用。
不过基于该模式传递异常也是可以实现的,但没法做到统一,比如有些团队习惯 code !=0 表示异常,甚至字段都不是 code;再或者异常信息有些是放在 message 或 msg 字段中。
每个团队、个人习惯都不相同,所以没法抽象出一个标准,因此也就没做相关适配。
这也印证了使用国际标准所带来的好处。
限于篇幅,如果有相关需求的朋友也可以在评论区沟通,实现上会比现在稍微复杂一点点。
总结
项目源码: https://github.com/crossoverJie/feign-plus。
基于2022年云原生这个背景,当然更推荐大家使用 gRPC 来做服务间通信,这样也不需要维护类似于这样的库了。
不过在一些调用第三方接口而对方也没有提供 SDK 时,这个库也有一定用武之地,虽然使用原生 feign 也能达到相同目的,但使用该库可以使得与 Spring 开发体验一致,同时内置了日志、metric 等功能,避免了重复开发。